80杂记

80杂记

预购杂文2025-12-22 21:51:28
“我很在乎,——虽然看起来我什么都不在乎。”对于那些诚心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积极向善,走人生正规的长者和前辈,我们同样报以尊敬的态度;对于那些对我们妄加评判,倚老卖老的哗众取宠之徒我们同样报以鄙夷的态度。
“我很在乎,——虽然看起来我什么都不在乎。”
对于那些诚心希望我们年轻一代积极向善,走人生正规的长者和前辈,我们同样报以尊敬的态度;对于那些对我们妄加评判,倚老卖老的哗众取宠之徒我们同样报以鄙夷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多或少有着令人所不满意的地方。在上世纪初叶的年轻人表现在对于国事的漠然和民族的麻木,50年代的年轻人对于领袖的过分地崇拜,八十年代则表现在对父母、社会的叛离和对自由的过分要求!无论是社会对于这一群被人们称为所谓的“80后”如何失望,轻易地把他们归结为自身的堕落和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不负责任的。在我们父母的声嘶力竭的叫骂和所谓作家的口诛笔伐之余,留给大家的是整个社会的反省。
无论如何,在众多的评论“80后”的文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字眼是“叛逆”、“浮躁”、“虚无”“失望”……这仅仅为那些呆在书桌前找不到话题的无能记者和所谓作家提供了借以谋生的话题,对于问题本身并无实际效用!这样的文章充斥着文坛和媒体。玩这样的噱头既无新意又低级无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其实“80”后很多的亮点被掩埋了,很多的指责过于严重了。在那些评论和批判的人中,我把他们分为4种!
第一种,是老古董式(多为四十年代前)的书生式人物。他们既得不到实际的体验又缺乏实际地接触,一切仅凭媒体和道听途说操作。风来随风,说几句义愤填膺的慷慨激烈之词,以表现自己的老当益壮和体恤国情。年轻时压抑依旧的心情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他们悻悻地认为自己的时代晚来了大半个世纪,庆幸自己还未完全淡出舞台!这样的人占少数,很少有象季羡林先生一样豁达坦然的,他的《老年十忌》值得很多老古董去探索!
第二种,是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出生从一出生就受到思想禁锢的人。他们多为我们的父辈,他们对于“80”后的这群和他们孩子相仿的群体,抱着忧虑的态度。他们常常感慨“80后”的反常之举,叹息他们不如自己年轻时的温驯,后怕他们惹出的祸端。对于“80后”的叛逆,他们惴惴不安,忧患他们的未来,这样的人家里多有“80后”,尽管他们的言辞有时很犀利,感情很激动,但往往看问题一针见血,他们缺少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很容易产生误解!
第三种,他们是真正关心“80后”的人。他们笔触温婉,立意严肃,不直接指责“80后”如何令人失望,而是从一个社会的角度去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源和解决之道。他们也不会故意写一些大放厥词地文章,他们会用他们的方式使你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这样的人使难能可贵的,他们是“80后”真正的朋友!
第四种,“狗仔队”式人物,他们的专长是哗众取宠,他们唯一的伎俩是挑起事端,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多没有真本事,借“80后”的热度来填充版面,用自己“跳蚤”式的文字来评头论足,说话象放屁,对别人过于苛刻,对自己过分放松。他们在媒体上故意制造引起骚动的事件,玩弄大众,最近的种种出现在媒体头条的有关“80后”的新闻则是最好的说明。
话说回来,“80后”确是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人们不应该仅仅只盯着那一点,放眼大局,很多“80后”还是令人期待的。就像评论所说,当很多人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他们一些人已经崭露头角了。在各行各业,已经有“80后”崛起的迹象了,他们被称作“80后创业群体”。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正“80后”的代表,尽管会经历失败,但失败得让人尊敬,而不是那些所谓的,说过一些叛逆的言辞出现在某本杂志封面就是“80后”的代表。完全不是这样,忽略了“80后创业群体”就忽视“80后”的精英,任何言辞都苍白无力。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