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科举”到“高考”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的“高考”,不仅在国内高居绝对权威的地位,而且也足以震惊世界,它的权威意义导源于科举制度,这说明“考试”在封建社会里早已形成了一种体制。现代的“高考”不仅是科举的借尸还魂,而且
从“科举”到“高考”中国的“高考”,不仅在国内高居绝对权威的地位,而且也足以震惊世界,它的权威意义导源于科举制度,这说明“考试”在封建社会里早已形成了一种体制。现代的“高考”不仅是科举的借尸还魂,而且比之古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种千百年的集体无意识,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现代国民的神经质。于是,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当年“废科举”之回声,如同远寺的晨钟。“高考”是福是祸,不能武断,应考察历史,联系现实,认真分析而后有说。
华夏民族的勤学好问世所共知,而读书人始终难脱政治伦理文化的魔法,读书在继承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价值取向只好依附王权,一旦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直谏而犯颜则文字冤狱侍候。秦始皇焚书坑儒,载怨千秋,人神共愤,汉兴而读经,是知识的春风,也是统治者对士人利用价值的重新认识。两汉实行察举制,始而人才用世,但终于舞弊成风,至东汉末“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又为门阀世族所把持,到后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历史的演变,对统治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能否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网罗鹰犬,关乎长治久安;而靖乱开国,得人才者得天下焉。
隋文帝开皇八年,正式确立科举考试制度,唐代日臻完善,分常举、制举两类。常举考明经、进士、秀才、孝廉、明书、明法、明算、医举、道举、武举等,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一经考中直接授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因唐制,无多大改动,范仲淹、王安石想以学校取代科举,其改革却被顽固派扼杀在摇篮里。明初荐举、学校、科举并行,而后科举大盛,常举仅进士一科。自明中叶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至此,入学中举观念方深入读书者之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些都说明了科举制的巨大诱惑力,就连中国的戏剧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始定终身在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正说明了“科举文化”的积习势力。在历史文化的蔓延下,政治伦理的涌动下,有世俗观念的推波助澜,科举,这一股社会潮流便不可逆转。考试取士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都因缺乏监督机制,无法抵御官场腐败之祸水,必然同流合污而不可收拾,不得已而采取考试,这样相对公平、公正,至于它能否擢拔出真正的人才,那是另外一回事。
清代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考八股文,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且有文字限制。如此一来,知识分子埋头钻古书,做八股文,不再过问政治,成为忠实的奴才,训顺的仆从。八股禁锢思想,考不出真才实学,有识之士疾呼“废八股,广学校。”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光绪三十一年,清庭宣布废科举。1898年戊戌变法,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大学——北京大学,至解放前,国家不统考,权力归校方,考文、理、医农三科,题量小,综合性强。
建国后的1952年全国统考,“文革”十年,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会写“毛主席万岁”就能够资格,其结果有似于汉末察举制,而干部“走后门”之风古今未有。荒唐可笑的“推荐制”,举国上下敢怒而不敢言,而知识分子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遭诬陷。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校统考制,读书人扬眉吐气,昂首阔步地走向考场。三秋发榜,金榜题名者理直气壮,发达有望;名落孙山者甘拜下风,补习再考。这时候,谁敢大胆怀疑高考,他就是“四人帮”的死党,全国人民的公敌,高考,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生活话题。恢复高考之时,“城乡二元体制”的阴阳怪胎威势尚盛,高考改变着一茬又一茬人的命运,“早知书里有黄金,高点明灯下苦心”的古训死灰复燃而且越烧越旺。起初由各省命题,至1980年全国统一命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考面临重大改革,上海自1985年起单独招生,1987年实行会考制,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
在中国,连当官发财都有人鄙夷,而高考,却没有人能削弱它的权威意义,由科举到高考,由分数体制到科场文化,不仅一考定终身,而且一考平天下。高考是个指挥棒,统治着学校,统治着教学,统治着教育,怎么考就怎么教,也就怎么学;考什么就教什么,也就学什么。这样子,学校教育就完全沦落为科举的奴才训练所,所以国家以政府行为大刀阔斧地推行素质教育,可怜十年苦功而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雷打不动。
考试之所以得到普遍认可,首先是它披着公平、公正的外衣,其次是它由官方操作,有功名利禄的诱惑。新时期的高考在商品经济形势下又与切身利益结成联盟,充满了高考教的迷狂,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其中最火爆的是大大小小的“状元”宣传,陕西的省文理二状元穿着古代的所谓“状元袍”招摇于大唐芙蓉园夸官炫耀,其余的市状元,区状元,作文状元,英语状元等也纷纷亮相,广告宣传把一个西安市拉回了封建王朝。让我们不得不在此说一说“状元”的名堂。
科举考试的全国第一名才叫状元,如果这个概念因封建时代的结束无从更改,我们目前铺天盖地宣传的大小“状元”都是假冒伪劣的膺品了。就算你是真状元,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科举流行一千三百年,考过多少状元?远的且不说,明清两代就考了五百多年,共有多少状元?睁眼回头看世界,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的“文艺复兴”,那里没有一个状元,却产生了扭转历史发展方向的许多巨人,与那些文化巨人相比,明清的状元都是些废品。单表清朝,凡殿试112科,又考出过多少状元?当大清朝君臣沉迷在康乾盛世而欢呼万岁,庆贺状元的时候,欧洲诸国在十六到十七世纪都先后进人了一个历史变革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60年代,他们压根不知道状元。可惜呀,清朝的状元辈出,并没有一个状元能为社会和历史变革所需的科学文化带来任何进步。古代科举是考诗文的,然而就在大唐那样的开明盛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不是状元,后代的曹雪芹、蒲松龄、罗贯中、施耐庵等人的文章都不合主试考功郎的脾胃。那么多的状元出名的只有秦桧和文天祥,这两位状元恰好是对科举制的莫大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