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千灯
提到水乡古镇,大家耳熟能详的总是苏南的周庄、同里、甪直,或是浙北的乌镇、南浔、西塘。其实,江南的水乡古镇还有很多,有的刚被人认识,有的尚在开发中,有的还藏在深闺人未识。近日,我循着“千灯”这个充满诗意
提到水乡古镇,大家耳熟能详的总是苏南的周庄、同里、甪直,或是浙北的乌镇、南浔、西塘。其实,江南的水乡古镇还有很多,有的刚被人认识,有的尚在开发中,有的还藏在深闺人未识。近日,我循着“千灯”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走进了苏州昆山的这个水乡古镇,去寻访千盏红灯笼映照下的古镇的精、气、神。果然,千灯深厚的历史底蕴,迷人的人文风采,水乡味十足的黑瓦、白墙、古塔、小桥、流水、人家,彻底俘虏了我。到了千灯,踏上凝薰桥头,经向当地几个上了年纪的人一打听,来时“寻访千盏红灯笼”的想象被彻底颠覆了。原来,千灯并非真的因为有一千盏灯而得名,而是春秋时期,吴王为防越国入侵,从苏州以东沿吴淞江畔筑土墩(烽火台)传报军情,第1000个土墩正好筑在这里,于是这方水土就被叫做了“千墩”,后来又演化成了好听的“千灯”。千灯的历史与苏州古城一样长,已有2500多年,说它是白发古镇,当不为过。
走在千灯的石板老街上,游人不是很多。一些地段的空气中飘逸着“溢千香”粽子和油炸臭豆腐(在南浔时,当地人称之为“西施飘香”,而我觉得在苏州昆山的千灯,应该叫做“八角金砖”)的幽香,一阵阵袭来,吊起了我的食欲,止不住就买了些品尝,大快朵颐。街面店铺里主要是一年轻或中年的花样女子在经营。她们静静地看着往来的过客,或是专注地做着自己手头的女工,淡定自然,全然没有周庄等名胜显赫的古镇商家那急功近利的急吼吼的幺喝叫买相,令人感觉很随和。热情的古镇居民告诉我,在千灯,只要沿着石板路走,就可以走遍古镇。
这里的石板街很古朴。贯穿古镇的这条南宋古街还像旧时一样,窄窄的,沧桑味十足,在两旁鳞次栉比的老宅的烘托下,漫步古街,给人以“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感觉,然而却并不使人感到压抑。透过临街的漏窗,可以窥见屋内的人们,大多很悠闲地在喝茶聊天,或者打打小麻将消遣。小镇的居民生活,这般宁静、祥和,在当今喧嚣的商业社会里,实在难得。
千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古镇,其厚重的人文景观着实令人吃惊。这里,竟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故里,他的一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斗志,前赴后继,勇敢向前。走进顾炎武故居,漫步在贴水而建的亭台楼阁间,我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知又蕴藏了多少悠远的历史和民族的风骨啊。
千灯还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创始人顾坚的家乡。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引发全民性痴迷的事物不是很多,而昆曲,就曾经在华夏大地上刮起过一股痴迷了无数男女老少的戏曲之风。因为有了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李玉的《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才有了这样高的知名度。顾坚这位元末明初的戏曲天才,他所创始的昆曲,以其近乎完美的魅力,哺育了中国无数的地方剧种。随着昆曲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顾坚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今,真真切切地走进顾坚纪念馆,看一场小舞台上的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品一壶幽香四溢的名茗,昆曲雅韵,就此铭心刻骨了。
千灯古镇还有着丰富的佛教资源。在创建于梁天监二年的延福寺之秦峰塔院内,我在佛香袅袅的缠绕中,虔诚地仰望着古镇的“镇标”——七级楼搁式、仪态万千的秦峰塔,心底一片澄明。面对寺庙里那座来自佛国缅甸的“世界第一大玉佛”——白玉卧佛,我默默地祈祷,祈望宝相庄严的玉佛能永远保佑千灯的百姓,保他们永世平安、幸福。
从延福寺出来,走过一座石桥,漫步在下塘街临河的廊棚里,累了,就在美人靠上坐一会儿。这是一个水灵灵的悠闲古镇,这是一个散文诗般优美的迷人古镇。这里,少了游人的喧哗,多了生活的真实。望着眼前的一脉清溪、一虹小桥抑或一条小巷,我的心里慢慢就滋生出了一种对千灯的亲情来。千灯,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水乡古镇,一个传统文化的活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很幸运地没有遭到当今文明太多的破坏,这是千灯之幸。期盼着下次再来千灯探古访幽时,它的古朴依旧,它的传统依旧,它的魅力依旧,它依然拥有只属于它自己的这份优闲、宁静、淡定和从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