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梅牵网缘

品梅牵网缘

葺缮散文2025-09-15 22:56:40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七〇《果部•梅》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出处:《太平御览》卷九七〇《果部•梅》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与松、竹相配,称“岁寒三友”;与兰、竹、菊谓“四君子”。
梅花的花语是:凌霜斗雪,迎春开放,风骨俊傲,不趋荣利。象征坚强和高雅。
蜡梅,非梅花,它的花语是:哀愁悲怀的慈爱心。
梅,傲雪怒放,冰肌玉骨,形状端雅,香味沁人。
诗经即有咏梅佳句记载,南朝何逊留下《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到了宋朝,咏梅更是蔚然成风。北宋号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山园小梅》诗中有一动人心魂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临雪裁冰,枝干遒劲,横斜疏瘦,傲骨铮铮。
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五代詹敦仁曾为梅画赋诗:开屏展素看梅花,淡蕊疏枝蓦蓦斜。墨散馀香点酥萼,月留残影照窗纱。而到了北宋,画梅简直成了一种风气,以王冕的墨梅图最让人赞赏。
梅花作为文人口中的天下尤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宋朝张功甫就于1194年撰写了《梅品》,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他在文中罗列了整整58条品梅准则,其中26条是说赏梅品梅最合适、最相称的条件。
这26个条件翻译成现代白话分别是: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抨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
梅花身携墨客言下的暗香,以横斜疏瘦的风韵千古流芳。
宋代诗人范成大编写有《梅谱》,与其好友张功甫的《梅品》相映成辉,范成大在书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
直到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仍为: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我远非文人墨客,也不拥有闲情雅致,却很喜欢梅花和腊梅。
去年,我写过很多寻梅赏梅的日记,与爱常呈逐水而居梅花愿;也曾在读图发帖《展翅换羽翼》,用照片说明那梅花和腊梅的区别。
今年这大年初六,因游览建设中的世博园未果,竟有幸和两位博学的姐姐同游了世纪公园的梅花展,虽是阴差阳错而至的突发兴起,也全无赏梅的那26个讲究,却也其乐融融,从午后一直赏玩到黄昏。
梅花,花色繁多,争奇斗妍。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红梅,春风吹酒上凝脂,花形美艳,花香浓郁;
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
紫梅,重瓣,紫色,淡香;
骨里红,色深红,重瓣,即便凋谢,也不减一分红颜;
玉蝶,花白略带轻红,有单瓣,也有重瓣,柔润清雅。
梅花,花瓣柔美如女子,枝干苍劲呈阳刚。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
砚姐姐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依着一株梅花拍照时,半自嘲半自豪地笑说:“那就拍一下我这株老梅吧。”
是呢,砚姐姐有一爱女已经在北大毕业参加工作了,却依然风韵犹存,格调优雅,极具梅韵。那肤色那气质让我羡慕不已。再联想她看小车展的时候说开车要么悍马要么迷你的风格,说明其性格中也是如梅一般集奔放和柔媚于一身!
而涛姐,虽已含饴弄孙,但那心境依然淡然平和,待人接物童心未泯,正如梅花一样的高洁雅致。看着姐姐那白净的面孔和温暖的微笑,我就觉得宁静。
梅花,香味特别,所谓暗香。有诗云: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那花香虽难以捕捉却又沁人心脾、催人欲醉。爱梅如命、以梅自居的陆游有诗说: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梅花丛中,砚姐姐就一直在说:“梅花啊,我好想把你的香味带回家,我能不能把你的香味带回家啊?”
那份不加掩饰的童心和对梅花的喜爱,让我恨不得跟梅花借满一身梅香,让她带回家,陪她进入梦。
而涛姐说她以前拍过很多梅花,今天只想拍我们看花拍花的样子,涛姐的这份情谊深深地温暖了我一向孤单的心。
整理着自己拍的梅花和姐姐们发来的我的照片,写着这些心情絮语,心里喜悦平静。不知不觉,期待着和姐姐的再次相聚,也许是松江的泰晤士小镇,也许是南汇的桃花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