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氏庄园探幽
夏日的周末,和商水台的同行一道慕名前往。走过一条比羊肠小道宽不了多少的村镇小路,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好!只见巍峨的门楼,略显古旧的城墙,隐隐呈现出不同凡响的气势和昔日的繁华。及至走近,还是微微震撼了一下。当踏上西建筑群的午门下那层层的砖石礅台时,一下子就跌进了历史深处……
这座四角密闭式的庭院与中院和前院恰好构成马鞍形,主要是“取意为安”的意思,中院是一个过渡院,堂楼院的建筑风格则呈现一副太师椅形状。前院的喧哗华丽与后院的深沉幽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所谓“歌舞楼台声细细,千秋院落夜深深”。屋檐下高挂的红灯笼,在夏风轻轻的晃动,在这空落大院里抖出一个大大的静字。
俯仰皆是的精美的砖雕、木雕,那繁复细致的花纹、云样,是在委婉地告知来这里的每一个人,这座庄园主人的审美情趣。中院门上砖雕可谓蔚为壮观、令人称奇。图案共由三部分组成,上部雕狮子滚绣球,寓欢乐喜庆之意;中部有佛、鹿、麒麟等,寓福禄寿喜之意;下部镂刻有四个花瓶,分别插有菊、梅、月季等花卉,寓四季平安之意,所有雕刻采取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手法细腻、堪称一绝。整个宅园显得典雅、高贵、大气,堪称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凡来观赏的游人无不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背后的沙河荡漾的河面,似乎飘来了叶家发家的历史……叶氏并非官宦门第,他们怎么会成为百万富翁,并拥有如此华丽的庄园建筑呢?说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叶氏先祖叶绍颐,明末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沙河航运发达,邓城镇与沙河毗邻,行旅商贾多在此留宿中转。叶绍颐夫妇二人便在沙河码头开小饭店维持生计。一天晚上,有一陕西珠宝商乘船来到邓城,宿于此店。
第二天早晨珠宝商仓促开船西去,遗忘一包裹于店内。叶绍颐发现后遂把包裹放置起来,以待客商来取。第二年该珠宝商又宿于此店,叶绍颐将包裹取出归还珠宝商。珠宝商呆望着叶绍颐,异常惊讶地说:“此包裹遗失何处,我已忘怀,不想遗失在你店,真是天大的幸运。”商人将包裹打开,光芒四射,满屋生辉,珠宝玉器,无一遗损。珠宝商深为叶绍颐的忠厚诚实感动,遂与叶结为异性兄弟,从此常来常往,亲密无间。后屡赠巨款为叶氏置田建宅,并资助其他经营,以表感谢和结义之情。加之叶绍颐夫妇勤劳持家,善于经营,遂成当地巨富。
叶绍颐后世子孙,继承祖上勤俭遗风,日富一日。叶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成于同治7年(1868年),历时73年,耗白银170余万两。主体建筑一宅三院,一院三节,每院楼房69间,共207间。宅西100间群楼,又名转厢楼,系叶氏当铺院;宅南100间群楼,系叶氏粮库。总共有楼房400多间,均系灰色砖瓦硬山式建筑,占地100亩。整个庄园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实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之感。
民国时期,叶氏庄园是商水县第三区政府驻地、七区联师学校校址,大部分楼房已损坏,拆除后改建为瓦房。主宅三院仅存一院,至今完好,共有瓦房17间,楼房70间。可惜,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庄园相继遭到严重破坏。至今只剩下三个,其中西建筑群相对比较完整,而中建筑群只剩下一个门楼和西厢房,东建筑群只剩下一个高大的门楼。叶氏故宅现为镇文化站,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叶氏庄园的出现,是中原文化源远流传孕育的一支东方建筑民俗的艺术奇葩。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楼昨夜的东风依旧,而当年的浮华旧梦早已消逝失在沙颖河两岸。如今沙河依然清澈东流,不远处便汇入了更广阔的沙颖河。沙河里飘摇的行船和渔船,载不动历史几多愁。听说叶氏后人仍在为修缮重建庄园而奔波努力,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也都很重视。令人十分欣慰,一介平民斗言:其实,文物保护是应该和必须的,但重建大可不必。圆明园的废墟,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而叶氏现存的古建,那残破的城墙,那苍桑的容颜,就是一段生动的历史,足够吸引一个个慕名而来的寻访者。
历史就是历史,复原了的历史总会有几分的苍白,不是吗?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