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山亭》赏析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赵佶
赵佶是何许人也?宋徽宗是也,也就是那个听闻辽国大举进攻就慌忙将皇位传给钦宗,最终不但太上皇没有做成,还沦为了阶下囚的亡国之君。
说起次人,的确是让人哀叹,琴棋书画样样精绝,一身问学修为超凡入圣,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与他命运相似的亡国君王-----南唐后主李煜。此而人倒也算的上是一对难兄难弟,皆是才华绝代的聪明之士,只可惜他们一身才华没有用于如何去治国平天下,为天下苍生造福,只知道自己享乐,最后终于弄得国弱兵衰,难以抵得住敌人的铁蹄,为敌所灭,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含恨而终也是咎由自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李煜:"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如此评价加之于赵佶身上倒也还恰如其分,但话说回来,虽然赵佶在治理国家上实在是有辱其先祖,该为万世唾骂,但若论到他个人的文学造诣倒也不容小视,单论这首<宴山亭>就可以称得上是传世之作。
本词上阙前几句一轻快的笔调来描写了杏花之美,刻画出了声色犬马的宫廷糜烂生活;重重叠叠的花瓣如同是由透明的白纱裁剪而成,再均匀地涂上一层淡淡的胭脂,打扮得光彩照人,芳香浓郁,如此美艳,就连天上的仙女也羞得无地自容,短短二十余字就把杏花之美描写得如此传神,如此活灵活现,赵佶的文才可见一斑。
当然,若是一直沿着如此笔调继续写下去,那么这首词也就没有了什么特别之处了,顶多能算得上是一首浮艳的庸俗之作,聪明的词人没有犯傻,词人此时在被俘虏后北行的途中见到杏花而感怀,所以此时的心境也由不得他犯傻,好一个"易得凋零"笔锋一转,词人的感情色彩来个大转弯,如此美艳杏花又怎么能够禁受得住无情风雨的摧残?此时词人满心愁苦,自然而然地有杏花凋零想到了自己的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哪还是写杏花,分明是在写词人他自己啊!
下阙紧接着上阙的笔调,继续向世人倾诉了自己心中的凄凉悲苦,词人本来是一代君王,一直过着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生活,可谁又能料到命运不济,一旦国破家亡,由受万人膜拜的君王沦为了人人唾弃的阶下囚,如此打击又岂是常人能够接受,"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这首<浪淘沙>描写得是多么贴切啊,这说的又何尝不是赵佶呢?国破了,家没了,自己也身在千里之外了,这一切就象是在梦中一样,对故国的思念惟有独自凭吊,黯然消魂,希望自己那分殷切的感情能够寄托在飞燕的身上,飞回故土,只为在看看那熟悉的山河,但空中的飞燕又怎么能懂得人间的语言和愁苦,加之有万水千山阻隔,故宫又在那里呢?在梦里吧,也许也只有在虚无缥缈的梦中才能偶尔见到昼夜思念的故国吧,家仇国恨,词人也不是麻木之人,怎能没有感情,但一切的反抗似乎是多余,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一切显得太过苍白和无力,词人欲哭无泪,不是词人无情,是泪水早已偷偷流干了,回归故国,这已经是一种奢望,词人绝望了,所以就连回归故国的好梦都不再肯来到他的身边了,这是何等的凄凉啊!
一首好词,不应该看它是否出自名家之手,也不应该看它是否有华丽的辞藻,而要看它是否有作者最真挚的感情注入,赵佶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这首<宴山亭>是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以往的怀念和对现实最真挚的哀痛。
这首<宴山亭>堪比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如杜鹃啼血,读之让人有揪心之痛,人生最怕碰到的是一败到底,连咸鱼翻身的计划都没有,此时词人的心中充满了对西日不理朝政的后悔,和对故国的无限眷念,许多东西真的要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赵佶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路魂——记寿阳路政的天子骄子
下一篇:一段尘封近半个世纪的秘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