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人,必有一路

天生一人,必有一路

金碧散文2025-10-27 15:58:21
城乡结合是山区小县的独具特色,往往同一条街上,农业人口与城镇居民杂处,并无多大区别。记得幼年时,街后不远的地方就住有一对农家父子,父亲怕有三十多岁,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面部有棱有角,即使用现在的审美标
城乡结合是山区小县的独具特色,往往同一条街上,农业人口与城镇居民杂处,并无多大区别。记得幼年时,街后不远的地方就住有一对农家父子,父亲怕有三十多岁,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面部有棱有角,即使用现在的审美标准衡量,也绝对是个健壮的美男子。看他走路脚下生风,干起活儿来也是一把好手,我甚至想象过,要是让这汉子穿上军装该会是多么威武呀。可惜,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人,而且困难时期死了老伴儿,和一个聋哑儿相依为命。那是缺吃少穿的年头,他和生产队其它人一样,长年累月都是蓬头垢面,精神不振。这个大男人要下田劳作挣工分,又要顾及家务琐事,忙碌一日两餐。因为儿子年龄尚小还需要照顾,父子俩在很多场合总是一起出现在大家面前,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子俩喂养了一头水牛,爱惜之至难以言表。看父子俩养牛才那么一丝不苟,还以为水牛的主人就是这一对父子呢。那时,我还不懂水牛这种大牲畜权属集体,替生产队养牛可以挣工分,而工分就是粮、是钱,是公社社员生存唯一的依赖。
我们这群少年天性喜欢动物,这放牛的聋哑儿恰好与我们年纪相仿,所以对那头水牛和喂养它的人也就表现出格外的热情关注。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聋哑少年总是打着赤脚牵着水牛在沟边、田边、地头溜达,水牛悠闲地啃食青草,聋哑少年就伴随在水牛身边。看水牛低头啃草,尾巴甩来甩去驱赶着蚊子,他会用傻傻地笑表达自己那份恬静和满足。秋冬清晨,露水珠儿打湿了他挽起的裤脚,也许让他感受到了寒意,聋哑少年也会把牛牵到田坎处,自己翻爬上牛背淌水过沟,这时的他很让我们羡慕。中午,太阳晒得人疲惫极了,他会把牛拴到大树根下,自己也躲避火辣辣的日光。在我们这群孩子眼中,聋哑少年是那样温驯,听话、勤劳,然而,他父亲居然也有不满的时候,少不了大声呵斥,有几次,这个慓悍男人甚至拿着条子(树枝或篾条)追着抽打孩子,让旁人生出无比的怜悯。试想,别的孩子有委屈尚可对父母解释,这个苦人儿却不可能为自己申辩。自然,有大人上前劝阻,那做父亲的怒气难平,数落着孩子的不是,眼眶里也情不自禁闪现出泪光。每当这个时候,就会听身旁边的人各抒已见,有人叹惜没妈的孩子如何可怜,有人坦言“打是心疼骂是爱”,更多的人会生出感言,说这聋哑儿虽说遭孽,还有严父可以依靠,还有温情可以期待,以后的日子还长,要遭的罪还多。母亲感叹道:“天生一人,必有一路”,竭力冰释无助的哀怨。这希望的期盼,真诚的祈祷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我们都在不经意中长大。因为学业一天紧于一天,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聋哑少年了,上学放学路上见面,也不觉得他有多大变化,除了见他放牛,也见他扛上锄头来去匆匆,依然是那副模样,偶尔也会对我露出熟悉的笑容。那时已经懂事,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让我联想到聋哑少年的后半生完全可以托附与生产队,所以也就渐渐除却了那点忧虑。
光阴荏苒,及至自己成家立业,为人夫,为人父,学会思考,再见聋哑少年时已不是童年的印象。谁也不会注意,当年的聋哑少年已经年过半百,头上生出白发,下颌长出了胡须,一脸沧桑写满无助。一言以蔽之,这么些年来,各自忙于生计,忽视了聋哑少年也会步入成年。
现在回过头看,社会变革出人意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到户,以户经营十多二十年,这个孤独的聋哑儿不知怎么走过来的。威严的老父先他而去,带走血肉亲情,留下悲凉人生。他没有成家也就没有帮手,不懂农时不谙世事,一日三餐也不会有人理料,可以猜想,除了坚守着老屋和那份赖以生存的土地,他的生活不会有更大的改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不管怎么说,周围还是不乏慈悲善心的,要不,他也不可能熬到今天。莫非正印证了“天生一人,必有一路”的警世之言。
与他生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几年小城巨大的变化。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下子解放了生产力,农民自主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不少人通过做生意,办企业、进城务工,外出打工逐渐富裕起来。旧城改造不断征占周边的土地,促使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因为占地赔偿,房屋拆迁,安置,都盖起了新房,生活与城里人无异,叫人不得不发出今非昔比,天壤之别的赞叹。对未来充满期望,深信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人生苦短。而今,我已快进入花甲之年,人老势必防体弱,于是坚持走步锻炼,习以为常。因为同在一座小城,那聋哑少年又重现在我的视野,他头上戴了单布帽子,大热天都是内外两件布衣,裤角挽起露出脚上那双黄布帮胶鞋。他是孤人,没女人照顾,这是不争的事实,能有这样的穿戴,我怀疑都是周围好心人的赠予。他顺着广阔明亮的大道向前走,一路搜寻墙角、屋后,拾掇那些废纸,塑料、瓶子、废品破烂,当然也不会放过路边的垃圾桶。他就这样走着,一手提着一条塑料口袋,还不时搭在肩头,这使得身躯有些许前倾,显出步履蹒跚,行走路径的歪斜。但毕竟还是在前行。这副模样,叫人情不自禁生出同情,岁月无情,他的有生之年只能是越来越艰难,如何找到归宿。
猜想,这些年来,定然有人帮助他料理房产,合理开支,寻求到些许欣慰。当然,更让我宽慰的是,去年起,国家农村实行医疗保险,前不久发布的一条消息,因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一律也要纳入社会保障,见到这条消息,我不禁为之庆幸。这一条又一条政策的出台,如同,为聋哑少年的孤寡人生解除了后顾之忧。我又记起母亲当年的话---“天生一人,必有一路”,这和“天无绝人之路”蕴涵着同样的哲理。当然,这里所指的路,仅仅是生存的起码条件罢了,这对于活在世上的人似乎总是可以实现的。而越过生死线后,差别在于生活质量,要解决温饱,步入小康,踏上幸福之路,唯有赖于社会对民生的扶助,有赖于党和国家的关怀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