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感

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感

楚丽杂文2025-04-03 14:55:36
在大乘佛教里,观世音菩萨是广大慈悲与无上智慧的代表与结晶。无论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还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乃至《华严经?善财童子二十七参观自在菩萨章》、《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悲华经》等,无处不透露着菩萨拔苦与乐的慈悲济世精神、及普门神通示显的不可思议和谐境界。观世音菩萨的慈济精神与普门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及发展佛教的慈善事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故今就依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而析条陈述如下,以求诸达人指正。
一、何谓观世音慈济、何谓普门教育
所谓的的观音慈济,即是观世音菩萨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广大慈悲与无上智
慧的流露,亦是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芸芸众生的一种无畏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正如经文所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可见,观音菩萨的慈济之道,是以受诸苦恼众生的一心祈求解脱为前提的,是以菩萨的无畏精神为后盾的,感应道交的当下即得解脱自在。这种慈济之道,正如印光所作联之曰:“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这种慈济之道,既赋予了大乘佛教的新机,又不同于外道的纯救济;既显示了菩萨的无畏救济精神,又包含了对被救济者的尊重。
所谓的普门教育,即是说明观音菩萨抱一种平等慈怀关爱一切众生,而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施加不同的教育。菩萨把净佛国土、度脱众生之事看作是一种游戏神通,故菩萨愿与一切众生同乐。如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则充分说明,观音在佛界同佛,在菩萨界同菩萨,在声闻界同声闻,在天界同天,在人间同人,在三恶道同三恶道。这种平等爱护、观机逗教的普门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美满的究竟境界,以体现菩萨的无缘大慈与乐的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与出世度生的彻底本怀。
所以,观音菩萨的慈济之道,说明菩萨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视众生之苦为自己之苦,故运同体大悲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身寻声救苦;普门教育,说明菩萨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以众生之乐为自己之乐,故兴无缘大慈游戏神通,安住一尘不立,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要知观音菩萨的慈济之道与普门教育的不二,乃是为了实现菩萨净佛国土、度脱众生的誓愿,以力求达到和谐、美满的圆融境界。

二、观音内证法身与众生外修理智的和谐与统一:是观音慈济精神与普门教育的原理与特性
观音菩萨,一般来说有二种不同的名号。在《法华经》里被译为“观世音”,在《般若经》里被译为“观自在”,甚至有的译本合称“观音自在”。恰好这二种不同的译名却显示了不同的取向:观自在,则是一种灵明洞彻、无碍自在的解脱境界;观世音,则是一种广大智慧与无限慈悲的拔济精神。但这两种译名及其涵义,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观音慈济精神与普门教育的原理与特性。
《首楞严经》说,菩萨最初修行的法门是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即不向外闻声而反闻闻性,便可当下得到性定解脱。如经所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而《法华经?普品门》则说菩萨慈悲济世的本愿是寻声救苦,只要受苦众生专心称念菩萨名号,而与彼愿力感应道交,便得救度。如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两部经所言,若分别而说,则前者是自利,后者是利人;自利为智,利人为悲。至于观自在的名义,主要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代表而总括前两部经典的内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论是自利与利人,悲智双运,都能得到大自在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这两种名号在终极整合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但为了侧重说明菩萨称名求助的济世本愿的特性,则以观世音的名称,作为方便解说。首先,从有神论的客体上说,“观世音”意谓:菩萨能以佛的圆融智慧来观察十方世界,感应一切受苦众生求救之声音,随令解脱,均得离苦得乐,消灾免难。若从自性论的主体上说,观世音是众生外观的个体对象,内观的是众生即心的自性;或者说:观音是众生的自内证,众生只要一心称名,即可得到与佛菩萨齐等的信念妙方,在众生的称念音声中,观音自然示现。这种说法是把菩萨因地所发拔苦与乐的出世度生誓愿看成众生内在的自性,众生念观音即是念自性。因此,众生的得救与其说是菩萨的拔济之功,倒不如说是众生求得即心自性的解脱,原以“求人不如求己”故。若从大乘般若学的角度而言,即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或“修习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这都是能观与所观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乃至从二元的相对意识中脱颖而出,达到物我双泯的和谐境界。
总之,强调一切苦恼众生称念观音名号的信仰,不仅是应现人性的必然希求所产生的慈悲拔济精神与普门神通示现形象,亦是源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结晶。在此五浊充满的娑婆世界,观音菩萨自然而然地荷担如来家业,以遍法界众生祈求真理之感,菩萨则以不可思议勇猛自在精神而遍法界应。因此,观音菩萨在一切众生心中便成了勇猛自在、广大灵感、寻声救苦、普门示现的慈悲权化形象与代表。可见,观音菩萨是以寻求受苦众生的至诚祈求音声,契机而现的绝对圣者,菩萨的特性是依无相度生弘誓而存在的,其生命的本质价值取决于尽未来际身实现自己初衷的度生弘誓。
正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拔济之道是基于众生自性解脱的理念,故菩萨的拔济原理是要求观音内证法身与众生外修理智必须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程度,否则难以当下得到自性的彻底解脱苦难。要知,观音本是每个众生心中的内证法身,这个从本以来如是,非从外得,乃众生天然自性本具。原以无始以来埋没迷失故,失去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