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伦与“乱伦”
诚如古人所说:“人者,仁也。”“仁者爱人。”仁爱就是关照他人,是要付出的。而付出则是靠“做人”来实现的。而“做人”的基础,则是五伦的人际关系。
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是人们一生中无法回避的。五伦关系以外,便是“路人”,处理的原则是“井水不犯河水”。对于由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师徒”,人们是比照将父子关系来处理的,所谓的“师徒如父子”。
对于五伦关系,古人作了专门的规定。《孟子•滕文公上》对五伦关系设计作了溯源和说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人名,尚的祖先)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通俗说来,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只有这样,才算“做人”合格,整个社会才会其乐融融。
看得出,五伦关系的设计,体现了互利原则,虽然不同时期权利与义务并不平衡,如孩童要受双亲抚育,父母是付出的,到了老年,要为子女赡养,子女是付出的,但总体来看,双方权利与义务是大致平衡的。常言所说的“养儿放老”,就形象地说出了人伦的功用。可见,各种人伦关系,非常类似于当代的社会保险。
五伦中,父子、兄弟两伦,由于有着血缘关系,又被称为“天伦”。所谓的“天伦之乐”,指的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朋友一伦,由于既无血缘又无上下级隶属关系,也少有利益上的纠葛,所以最为平等,也最为轻松,因此,自古以来,备受珍惜。如此才有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也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意境。君臣、夫妇两伦,由于既无血缘又有利害参杂其间,虽然震慑以“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仍然最容易引起冲突。“人心隔肚皮”“推心置腹”,主要发生在这两伦之间。
如果一方破坏了人伦关系,便是“乱伦”。可见,“乱伦”远不止“在法律和风俗习惯不允许的情况下近亲属之间发生的性行为”,子女不赡养老人,父母遗弃幼儿,明朝皇帝残暴廷杖朝臣致死致残,地主周扒皮的半夜鸡叫,都是“乱伦”。
最近的一例“乱伦”当属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范跑跑”。前已述及,师徒关系是等同于“父子”一伦的。遇到危险,按人伦关系,老师天经地义是要保护学生的,如同父母要保护子女一样,最低限度也要保护本班的学生,如同父母保护自己子女一样。地震发生时,“范跑跑”丢下学生独自逃跑,已经是“乱伦”了。同样情况下,父母如此行径,是抬不起头来,人前灰溜溜的;老师如此,自应同样的社会感观。而“范跑跑”如此做了以后,居然还发表“高论”:除了自己女儿,连老母亲也不会管。简直就是无耻了。
网上竟有女士喊出“嫁人要嫁‘范跑跑’”,笔者以为是没有过脑子的率性之言,也没有想到背后的伦理问题。婚姻的伦理也是要求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如果对方只要权利而不承担义务,这样婚真的有人愿意去结?
尽管当今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但变革必将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会弃己之长。仁爱精神,既然是人类“三元精神”之一,自然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理应是发扬光大的。要扬弃的,只能是人们痛恨的腐败、各种不公之类的糟粕,及其存在的土壤。
人生在世,往往是身处多伦之中的,如既是人之子女,又是人之父母;既是人之领导,又是人之下属;同时也有朋友圈子。几伦相遇,何者为先呢?汉高祖刘邦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刘邦做了皇帝后,最初“五日一朝太公(老爹),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主。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刘邦在朝拜太公,太公只行人臣之礼。“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赐金五百斤。”
民间的“狗眼看人低”,则是更具穿透力。人们在职场奋力打拼,为的就是让人高看一眼。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2008年十大“折腾”排行榜
下一篇:论网络文学之原创文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