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印象

洪江古商城印象

肉食动物散文2025-09-21 20:08:17
去年12月,我参加省志委在怀化召开的读志用志工作会议,会后有半天时间,组织者安排与会人员集体参观洪江市古商城。虽然时间仓促,但是古商城深厚的商业文化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历史往往这样运动:大浪淘沙之后,曾经的辉煌随水而去;只有那些记忆深刻的痕迹还残留着,供后人思念、探寻、赞叹。洪江市古商城就是这样的痕迹。它深深刻画在湘西地区的崇山峻岭里,流淌在五溪的碧波之中。
那是一本厚重的古书,散发着浓郁的油墨清香。到这里来的游客,都想读完、读懂、读透它,可是往往怀揣着求知的欲望而来,却带着深深的遗憾而去。我也一样,来的时候茫然,离开的时候还是茫然。千年沉积,岂可一朝明白呢?
洪江古商城起源于唐,经过宋、元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且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商业的萌芽。资料记载,全国18个省、24个州府、80多个县在这里设立商业会馆。明朝时,洪江的旅运、漕运、驿运进入鼎盛,清康熙一十五年(1676年)洪江有码头28个,著名的有犁头嘴、宋家、大码头、万寿司、一甲巷、贵州馆、塘坨、长郡馆、松林、洪盛、火神巷、赵家、廖码头;经常停靠在洪江的大船有511艘,小苗船千多艘,每年有60余万木排经过阮水进入洞庭。在这里经商的几万人。时人这样描述船运的盛况:“见船不见水,见排不见江”,“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漕运驿运夜不停,船排号子连天响”,“千排万排起洪江”,“卷起金波接银浪”。可见一时之盛。
古商城位于阮江和巫水交汇之处。青山环抱,碧水绕城。特别令人心仪的是阮水的绿,好似蓝天掉在水中,又似巍峨雪峰浸润其中,绿得清醇,绿得神奇。或许,因了这绵绵千百年不变的绿,才有那煊赫数百年的洪江古商城。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气概胸襟。走进洪江古商城,宛如进入一个扑溯迷离的迷宫,连接这迷宫的是那连绵不断的青石板路。青石板已经有些年龄了,岁月的痕迹留在他们的身上,黑中泛白,白中是青,有些地方已经脱落,有些地方磨得很平整,在石板和石板之间的缝隙里,长着绿色的青苔。我们游览古商城的时候正是12月,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就要到来,但是苔还是那么的绿,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代城镇里那些坚实而光滑的水泥路面相比较,青石板给人以平实、古朴、自然的感觉。走在上面,禁不住地想知道旧时的商人们是怎样来到这里,怎样在这里寻求财富,又怎样从这里走出。然而,对于一个匆匆的游客来说,这样的探寻是肤浅的、表面的、是走马灯似的。真正要读懂它、了解它,必须要花上很多的时间,静下心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去看、去思。像这样的跟着大部队,你想徘徊一下,前面的人就会喊“快点,快点”,又怎么能够细细品尝其中美味呢?
喜欢古代建筑的,一定对这里的窨子屋感兴趣。这种房子与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很不相同。四周是高墙,外形方正,类似于方印,取储货护财的意思。房屋采用砖瓦木石建成,三进两层或两进三层,有厢房、中堂、主室、杂房,主人住在一楼,佣人住在三楼。窨子屋互相连接,形成街巷,商号、钱庄、报馆、学堂、酒楼、妓院、烟馆、客栈就设在这些街巷之中。整个商城保存下来的窨子屋有380多栋,30多万平方米。现在大部分屋子里还住着人,不过大多是上了年龄的老人,他们的儿女有的外出工作,有的住到新修或购买的高楼去了。老人们住在这里,让我们想起这个城市的古老。窨子屋墙壁都很高,用青砖砌成,既可以防火,也可以防盗,依山傍水,高低错落,而又井然有致。由窨子屋高墙构成的街巷显得很幽深,走在里头,好奇心趋势我们去研究这个城市的文明,探究它进化的历史。对于这些与众不同的房屋,我不是搞建筑的,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但是有几个地方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门的墙,在其他房屋是长方形平面直角开门,这里却是几何形斜角开门;墙上往往刻有不容易找到的标志,类似于现在的房地产证,标明房产的所有者。在苏州绸庄、徐复隆商行我们在导游的指点下,花了不少工夫才找到那样的标志,不禁唏嘘不已。
既是一座商业城市,那么这里的商业一定是非常繁荣的吧。确实,走在街上,我们会看到为数众多的商铺门店,无声中解释了昔日的热闹。初步了解,在这里发展的行业有洪江土产洪油业、木材业、鸦片业、钱庄业、绸布业、百货业、南杂业、米粮业、药材业、纸业、瓷铁业、金银首饰业、衣庄业、外商经销业、书纸印刷业以及木作、织染、酱园、槽坊等手工业,加上发达的服务业,使得整个商城异常繁华,成为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著名商都。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外资企业。民国初年,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一家雄光电灯厂,给这个山城增添了几分神秘。
这是一个积聚了财富的城市,因此它的文化中也离不开财富二字。不论是财神殿,还是一般的商店,其对联所展现的都是财富。这里抄录几副,以解颐之用:掌万民福泽,通天下财源;百货百态百拿不厌,千客千意千问勿烦;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大小一样亲。这些对联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
会馆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相当于现在的同乡会。导游介绍,过去这里会馆林立,著名的有江西、徽州、福建、黄州、宝庆、辰阮、贵州、衡州、湘乡、七属十大会馆。会馆的建筑一般气势恢弘。我是邵阳人,特地找到位于财神巷1号的宝庆会馆。会馆建于1723年,是285年前宝庆人在洪江创业的明证。宝庆会馆又叫太平宫,顾名思义,是宝庆人在这里共建的一座同乡会馆,会名盛南都。过去它是非常有气魄的,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它的气势。可惜的是早些年一把大火烧坏了宫里的设施。大门关着,我们只能在门外看看了。宝庆府和洪江均在雪峰山的庇护下,有同属阮水支流的巫水河相连,两地交往自然就多。据说宝庆人在这里谋生的人达到当时流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主要经营瓷铁木材以及手工业。会馆的门坊高而壮观,大理石门柱、门框显得稳重沉实。长条石门楣上有一块石刻的牌匾,上面刻正楷“太平宫”三个大字。两旁有四块长方形的石刻,雕刻着马跃坛溪、岳母刺字、佘太君挂帅、郭子仪出征,两侧还刻有八仙过海等图案。图画看上去栩栩如生。站在太平宫前,我倍感自豪,特别照相留念,感受宝庆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