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与历史
由于文人的杜撰,在人们心中的历史甚至不是真的历史了。这不是他们的罪过,也不是艺术的瑕疵,文人相轻,古已有之。现在的很多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却没看过《三国志》,一本不过是通俗小说,另一本才是史实。由于《
由于文人的杜撰,在人们心中的历史甚至不是真的历史了。这不是他们的罪过,也不是艺术的瑕疵,文人相轻,古已有之。
现在的很多人都看过《三国演义》却没看过《三国志》,一本不过是通俗小说,另一本才是史实。由于《三国演义》的通俗易懂与作者的高超技艺,后世人都信以为真历史了,关羽本质上不过是一代武夫,封侯位。而后代人却把他抬升到“神”“圣”的位置,不知道是历史遗忘了他的尊位,还是文人塑造出来的神圣形象?求财保平安可拜关羽,关羽庙甚至比孔庙要多得多。我们过春节贴得门画上有关羽,东南亚,南亚,新加坡,香港那一代都把关羽当作菩萨来供着,而刘备诸葛亮也被抬高了。罗贯中意在抑曹抬刘,所以爱哭的刘备成了枭雄,纵观《三国演义》,刘备既无神机又无妙算,算不得真英雄,而诸葛孔明便成了神机妙算的代名词,什么空城计隆中对据考证也并非诸葛氏一人先创,而且是作者拿别人之思张冠李戴美化汉刘,鲁迅一句话说得中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要说刘备,史料记载并未有几计几谋夺得天下,可见刘备实乃一凡人,不过假借“汉室宗亲,身为帝胄”为幌子以求“匡扶汉室,重登大宝”罢了,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没什么两样,说曹操好猜疑不假,说曹操是奸雄也不错,但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实在有失公允,庄子早就说过:“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曹操实为诸侯,却并未窃国,你看他的一句话便知:“如果天下没有他,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呢!”众所周知,曹操在世,官高位显可一手遮天,代天子之位而图之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综观曹操一生,并未自称为帝,直到其子曹丕称帝才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曹魏政权的建立曹操功不可没,一个文人有如此政治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罕见,屈指可数的有谢安,王安石,苏轼,辛弃疾,张居正和文天祥。有的文被武盖,有的武掩文光。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辛弃疾我们只知他的豪放词风,却不知他也是一位抗金英雄,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而谢安官宦世家,肥水一战保东晋之天下。诸葛亮也有出师一表真名世,苏轼也有小业绩留于世,杭州西湖的“苏堤”便是他政绩上的出色一笔。但有的人只适合当将军,不适合图霸业,只适合当宰相,不适合作帝王,项羽,韩信,萧何,管仲,房玄龄,这些人士能臣武将,均不够“厚黑”,刘邦,齐桓公,唐太宗能做的了帝王,必都有小人之术,当人要够狠杀人要够多才能做得了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是张良而非诸葛亮,也不是一个文人所能做到的。
文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改变历史,他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写。虽然不很随意,但是毕竟有自己的爱憎情感,即使是司马迁,也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即使是“客观”,那也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就像郁达夫说的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我的影子”,都有“我”的存在!
中国五千年历史有三千年都是文人写的,另外两千年应属于政客。要说世界历史,文人更是功不可没,像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物化学家,其实质也是一个艺术家,文字高手,他们都独具文人的特质。
文人向来都隶属于政治,有些文化艺术都不过是政治的附属品而已,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也许这些本质上都是为上层建筑而服务的。文人们也想极力摆脱,可是他们毕竟是沧海之一粟,无法改变历史的。
拿李白为例,他狂放不羁,却也要为权势而折腰。他之所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过是他事完权贵之后感到不合时宜的愤激之语罢了。从古至今,当官是那个时代男人成功立业的唯一途径,那是个重农抑商的时代,在朝廷做官便成了所有男人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仕途,所以才有了文人们千古的失意,正因为他们空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才有这些许悲煞人心的怀才不遇,才有独怆然而涕下,才有归原田居。那时候稍微有一点才的人哪一个不想做官,只是无奈做不了官,才留下千古不朽的诗句!
陈子昂,鲍照,陶渊明,曹植,张继,杜甫,哪个不想当官呢。他们当官是为了生存,可是历史偏偏不让他们得意。正因为时代没有选择他们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才有他们不朽的诗才。如果杜甫在唐朝当了大官(宰相),你敢保证他不是贪官吗?你敢说他不会骄奢淫逸吗?如果张继真的金榜题名,你敢保证他会写出《枫桥夜泊》这样的千古佳句吗?陶渊明,说实话,他就是个“官迷”,在他脑子中至始至终念念不忘的就是当官,可他一辈子都没当上大官,正因为当官无路当官无门,所以终至于归园清贫一世,他的境界真的就那么超凡脱俗吗?我还是可以可圈可点的,他想当官苦于没有熟人没有途径,于是他说他不想与之同流合污,既然知道当官注定要使自己污浊,为什么还要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呢?是为了名吗?他没有因当官留下千古佳绩,却因归园诗留名青史。为了生存,他们都落魄到写诗的地步,可历史偏偏都成就了他们的不朽。
我之所以说李白,是因为李白的人格我并不钦佩,也是因为我看关于李白的评说和事迹多了的缘故,我才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自负当时他是有资本的。他并非不贪恋权贵,四十五岁的他还在向他心中的“权贵”上书呢?向什么韩朝宗,裴公毛遂自荐,自比为司马相如。实际上那些刺史与州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市长,厅长,算不得中央的官。然后这些人并没搭理他,他转而求仙访道,求道炼丹并非他一心向道,想得道是每个人的心理。或者说他潇洒飘逸爱好游侠是真,贪恋仕途也是真,唐朝极其重道教,大唐皇帝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代,而且与道教中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李白所识元丹丘,司马承祯,吴筠都是山林高士,白与之为友另有其意,白也确实是大才,知玄宗爱赋,遂献大赋,描一番盛世恭维一番话语,经人举荐车马相迎,白由此而沾沾自喜。汉时流行赋,而司马相如正投武帝之好,而唐玄宗也是如此,偏爱文墨,杜甫也曾献赋,却只得一个曹参军的小官,当然,杜甫诗考试不第别无他法的。而李白根本未经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自负的文人向来都鄙弃科举考试,也许大才注定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自成一家的吧。想他自命不凡,定不走常人之路,若走一般人科举仕途之路,我想他未必一帆风顺吧。因为科举考试的束缚很大,就李白那天马行空恣意妄为的个性,料想他也不完全有自信能经得住考试来测验吧。
据说令他潇洒一回事是醉酒后高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我不属于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