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伎回忆录》:三池崇史的畸态镜像

《鬼伎回忆录》:三池崇史的畸态镜像

顺时而动杂文2025-04-03 14:54:59
在所有事情发生之前。
克里斯多弗也许应该明白;
他所苦苦追寻的,仅仅只是他曾经失落的关于美好或者纯洁的梦。——题记。

当一部电影在看完之后依旧能够让我魂牵梦萦;这也许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然而这绝对可以说明,这是一部让我着迷的电影呢。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如何来定义三池崇史的电影,然后,他的电影观众似乎仅仅只能被分成两类:深恶痛绝或者欲罢不能,没有中间派,也不可能妥协。不论是否是三池崇史的追随者,这部电影也许总是很容易被忘却。这部电影是美国ShowTime电视频道推出的一个电影合集《恐怖大师》中十三个电影短片中的压轴之作,在他的追随者看来,这也许因为带有来自美国文化的侵蚀而不能够代表三池崇史鲜明立场和身份的电影。然而在我看来,正是这部时长仅仅只有63分钟的电影融合了三池崇史太多象征性的意象而变得繁杂而费人思索。
拗口的日式英语,克里斯多弗带着他梦里的小桃在日本不停地游荡,寻找那个曾经失落在日本岛国上的梦。因为曾经有过的承诺让他远在美国时依旧无法忘却那个如花妖艳的悲情女子,所以,对他来说这场寻求成了他最后的终点。只是,他永远也没有料到他的终点最后竟是如此戛然而止。
电影看似是在重新塑造那个已经死去了的小桃的故事,也是克里斯多弗的记忆的翻晒,然而这部电影却用一种穿插的手法更着重地讲述了这个陌生的半鬼半人的陌生艺妓的故事。三池崇史电影里的故事往往并不是他最想表达的东西,他的电影带着许多故事之外的可能。我曾经说过,三池的电影就是因为有着太多的可能性才让我如此迷恋。
因为过分饱满以及过多的线索总给他的电影带来了非议,而更悲哀的是,已经很少有人会去安静地看他的电影。这似乎是一种悖论,因为他的电影总会充斥着血腥、暴力和艳丽的红色,在这样的视觉刺激下很难安静地看以及更安静地思考。可是除此之外却没有办法更好地解读他的电影。也因为这样,他的追随者之外总是一片斥责声。
这部电影短短63分钟的电影至少讲述了三个故事:克里斯多弗和小桃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和妹妹的故事,还有就是这部电影里最畸态的陌生艺妓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曾经在三池崇史的电影里多次看到的东西,畸恋、乱伦、虐恋、弑父……有人说,三池崇史本身就是一个反女性的人,所以他的电影总会隐晦着种种折射后的痕迹。这部电影如此光怪陆离的背后其实依旧是那种让人悲愤不已的投映。
电影用了一种环环相扣再逐层剖白的表现手法来表述故事的主体内容,而标准的好莱坞式镜头语言却又带着强烈的三池崇史个人特色的镜头成了承载所有一切的载体。他的电影总会用一种畸态的视角来解释他想解释的一切,而这种畸态在我看来,更像是现代社会本身隐藏在人性背后的虐性情感,我不想去承认的往往会变成我不得不去承认的,这就是三池崇史的电影了。
相对起三池崇史的其它电影来说,这部电影是比较浅白的。至少他肯用逐层的剖白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一切。而层层地剖白之后我们更清晰可以看到的是遮掩在真相之前看似纯洁的表象,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想去知道真相呢,其实真正的真相才是最惨不忍睹的。
电影的主体剧情里的这个陌生的鬼妓,单是她的故事电影就用了递进和渐显的手法讲述了三次,而每一次都更接近真相,而每一次剖白却显得如此让人难受。从一个贫穷却勤劳幸福的家庭进而变成一个乞丐组成的流浪家庭,再到最后,父亲和母亲成了兄妹,父母的家庭成了乱伦,母亲的工作从接生变成了堕胎,而她自己也成了父亲某一次酒后泄欲的女孩,寺庙里的师傅也成了一个人面兽心的色魔……畸型的寄生是父亲的酗酒和乱亲相交后的结果,而残暴是因为阴暗到了底谷的童年生活所带来的真实结局,三池崇史的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从来不屑于遮遮掩掩而把最可怕的真相直白地放置在我们眼前。
对真相的好奇和索求是人类发现那些最可怕的真相唯一前行的道路。而这部电影所揭示出的是,在真相之前所有的纯洁美好给我们的那个世界是否值得我们去相信呢。如果忘却了追寻的渴求,也许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那么让人流连忘返的清净的世界。然而我们却像电影里的克里斯多弗一样不肯罢休地一路探寻到底。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那个最阴秽最可怖最阴暗的世界里最无奈的悲叹。
第一个故事是美好而幸福的,我们不想满足;于是我们见到了一个不幸却依旧向上的渴望,然而我们依旧不想满足;于是我们最终所得到就是一个彻底畸态而阴秽的人性了。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富于寓意的地方了。
畸态的镜像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于小桃被苦苦折磨的那一组镜头。用绳子捆绑、用针刺其指尖和嘴唇、用滚红的烟头烫其腕下……三池崇史的镜头语言中最残暴的一幕就这样华丽登场了,这一幕在我看来并不比他在《切肤之爱》中的那幕让人寒心的折腾仁慈多少。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多少次我曾以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顿悟,可以用来救赎,然而在三池的镜像里,这句话成了更悲悯的诉说。在这种畸态的镜像下,当我开始叨叨念起这句曾经让我平静的箴语的时候,我突然明白的是,这句所谓的慈悲背后,那种可怕的肃穆味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有一种懂得是苦闷,有一种慈悲是沉重的静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