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教育公平的“共建”应该坚决废止
9月,新学期马上开始了,12岁的王浩(化名)正在准备去新学校,北京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他并没有跟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经历过奥数班的摧残,也没有跟着家长四处去众多“牛校”学校参加五花八门的入学考试。他的
9月,新学期马上开始了,12岁的王浩(化名)正在准备去新学校,北京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他并没有跟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经历过奥数班的摧残,也没有跟着家长四处去众多“牛校”学校参加五花八门的入学考试。他的“小升初”,出奇的平静。
王浩之所以有这么好的运气,全仰仗他的爸爸单位的一项名叫共建的政策。所谓共建,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的关系,共建单位的子女不用通过考试,可直接入读这些学校。
在北京,近二十年来,共建有愈演愈烈之势。每年,通过这个隐秘的渠道,都有人数众多的孩子走进众人仰慕的“牛校”。(08月3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是一道刺目的风景,这也是一个让人压抑的现实。当普通老百姓为了让孩子进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示范学校就读,到处给孩子报培优班、补习班以增加升学竞争资本时,当他们到处求人托保抓根稻草也当作救命绳索时,一些有钱有权单位员工的子女就是这样在“共建”的名义下,不用自己掏一分钱,也不用自己跑一步路就轻飘飘地进了那些让人仰慕的“示范学校”。教育的公平就这样轻轻地被撕裂,人生的起点就这样无形地被拉开。
众所周知,教育环境的优劣、师资力量的强弱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对于有着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家长来说,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而现在的中国,因为经济的、物质的、地理的等多方面的原因,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文化底蕴、教学理念差异很大。在一个城市、一座县城里就有国家级示范学校、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县级示范学校和普通学校等各种不同层次的学校。这些学校中学生受到的教育、结识的同学差别是天悬地隔。但是,那些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好、文化底蕴深、教学理念新的学校毕竟是少数,相对于众多求学的孩子来说,是明显的僧多粥少,无法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能够挤进那些示范学校的孩子只能是少数。象笔者所在地这几年每年都有10000多名小学生升学,但是,能够进省级示范中学的不到1000人,每年有6000多初中生中考,能够不花钱进最好高中就读的只有300人。因此,许多的家长都是绞尽脑汁、挤破脑壳地想把孩子往那些“示范学校”中送。有些没有一点门路的家长就只有让金钱吃亏,让孩子受累,给孩子报六、七个、上十个特长班、培优班。希望用一摞证书来给孩子进“示范学校”增加资本,但是,那么多的付出、那么多的心血、那么多的证书都不敌一个单位间的“共建”。
这个“共建”对于“共建”的双方来说,当然是一种双赢:学校在国家财政拨款之外,多了额外的收入,小金库丰盈了,领导的招待费,老师的福利费都有出处了,可以变着名目发奖金、发补助了,可以想着法子搞旅游、搞吃喝了。本来现在社会上对学校、对老师的非议就不少,认为有的学校和老师不是想着怎样教书育人,而是把教书当生意做,挖空心思掏学生家长的腰包。这个方面的例子也真是举不胜举。那些师资力量雄厚的“示范学校”在这方面更是既有优势,又有办法,“共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而“共建”的另一方,即赞助钱物的单位,在孩子上“示范学校”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公款“共建”,一下子免除了所在单位职工子女求学的后顾之忧。这是一笔拿钱都买不到的福利啊!只是这样一来,就让本来就有些不公平的教育显得更加不公平了,让百姓的心气难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机会公平是人生公平的标尺。只有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才有公平的起点,只有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才是公平合理的竞争,这样的 这样的竞争,人们对自己人生的结果才可能心服口服。社会的稳定、和谐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这种以“共建”为名,行集体谋私利之实的升学方式,不仅损害教育公平,还损害了社会公平,堵塞了寒门子弟向上的通道,抑制了百姓孩子向上的愿望,加剧了阶层的固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应该坚决废止!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