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英雄文化旁落

勿让英雄文化旁落

钓名拾紫杂文2025-04-20 00:51:50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英雄文化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脊梁,它超越信仰、超越党派,跨越时空,是一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英雄文化传承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脊梁,它超越信仰、超越党派,跨越时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英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反映着整个社会的理想追求。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就会担负起一种什么样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必须警惕扭曲的人生观、颠倒的荣辱观泛滥蔓延,因为这将会成为英雄文化的致命伤,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境界的自我提升,迟滞社会科学发展的前进步伐。
借草根情结淡化英雄情怀。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关注民生、关爱草根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无疑,这是一种社会进步和时代需要,但草根情结与英雄情怀并不相排斥,而是对更多平民英雄的一种呼唤。当前,有的人认为英雄是战争岁月的产物,远离枪林弹雨的和平年代不可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有的以民主为名,崇尚草根,却不注重赋予其精神内涵和价值文化,从而缺乏扎根时代的生命力,使不少草根人物虽一时兴起又成了过往烟云。社会上曾兴起“非英雄化”的思潮,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英雄;还有人基于对“高大全”的反感,对“救世主”的逆反,把英雄与群众截然对立,认为宣扬英雄就必然会贬抑一般民众。这种把富有个性、打破常规、敢于冒尖的人被视为异类、冒失、不成熟,实则是对英雄行为的抹杀和否定。这些片面认识必然导致英雄文化的旁落,英雄实际上是改变历史、创新冒险、实现进步的标志,草根情结不能沦为保守无求,平民文化不能陷于低俗平庸,如果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被平淡无奇、庸碌无为、“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的不利于创新的观念所替代,就会泯灭创新的火花和英雄的基因。
用以人为本掩盖英雄本色。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有的人把自身利益和诉求放在更高位置,甚至排斥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岳飞是“愚忠”,认为张华是“傻冒”,目前不少中小学教材剔除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认为他们宁死不屈,跳下山崖的英雄壮举不合时宜,也有的顾虑救火英雄少年赖宁的宣传会误导孩子,还有的感到宋金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担心宣扬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会伤害少数民族和族群的感情,进而会有损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把反映革命英雄的文章去除书本教材,把弘扬英雄本色的壮举淡出人们视线,到底是谁在误导少年?谁在褪化社会?如果我们不从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未来的一代将会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贪生怕死的群体,不会再为社会为人民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谁愿意为国献身?谁来保家卫国?以人为本、团结和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环境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其实,学习英雄、宣传英雄,为的是学习英雄的精神而非刻意模仿英雄的举止,不是盲目追随而是要将之融入于灵魂血脉里,转化到民族精神上,体现在工作进取中。正如日本的武士精神,它是整个日本民族精神的精髓,而中国也应有自己的精神脊梁。鲁迅在他1934年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提到的这些人,正是担当中国历史使命的英雄,而绝非怀抱“以人为本”来安身立命的贪图安逸、贪生怕死之辈。
以功利倾向替代英雄志向。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过于安乐的生活容易使人奋斗消停,个人欲望的膨胀也可以让人奉献不再。社会上一度出现灯红酒绿、满足平庸、拒绝崇高、贬抑英雄的享乐主义现象,存在光宗耀祖、追名逐利的成功主义倾向,也容易滋生出“成者王侯败者寇”狭隘的功利主义英雄观。这种追求与英雄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是以个体的幸福作为行为准则,追求的是个人价值和成就,而英雄主义追求的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荣誉和核心价值。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不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到扭曲。为人处世上坚持一切有利于自己,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甘当看客,明哲保身;工作事业上把大款明星当成英雄偶像,把谋取高官权位作为成功标志。黄禹锡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韩国评选的首位“最高科学家”,他的名字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但这位“民族英雄”先是被指控违背研究伦理,紧接着又被指控欺世盗名、伪造研究成果。可见,如果以功利倾向替代英雄志向,只能导致民众的荣辱不分、是非不辨,社会的道德滑坡、见死不救,最终是英雄的缺失。英雄的缺失是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是对文化传统、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态的一种破坏,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
以恶搞戏说亵渎英雄形象。时下,某些媒体和个人把质疑英雄、淡化英雄、消解英雄、恶搞英雄作为一种时尚,戏说红色经典、戏说英雄人物、解构历史之风仍不时泛起,拿英雄开刷,不断洞穿文化、道德底线。有的质疑狼牙山五壮士跳崖的合理性,有的歪曲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壮举,有的调侃刘胡兰慷慨赴死的悲壮行为,有的恶搞铁道游击队队员形象。更有甚者,有的刊物认为:谁也没看到董存瑞托起炸药包的情景,这完全是事后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刘胡兰只有区区16岁,毛头小姑娘怎么做得到大义凛然?邱少云热火烧身,岂能无动于衷?把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王成、罗盛教等英雄人物污蔑为“宣传出来”的“虚假典型”。当下流行的泛娱乐化的风气,将革命英雄和红色经典当成一种调侃娱乐、获取利益的工具。如雷锋与一位女士的书信来往被炒作为“姐弟恋”;《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成了整日做明星梦的“富家子弟”,诸如此类完全无视历史的真实,在颠覆英雄壮举的同时,也将是非黑白、对错荣辱的界限一笔抹杀。这种行为在西方也是不容许的,在法国,圣女贞德永远是民族英雄,民众不容许对她调侃打诨。在美国,一代战将巴顿、反种族的无畏战士马丁·路德·金,公众不会容忍对他们丑化戏谑。英雄不容亵渎,全社会都必须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不可任意涂抹亵渎。可以说,亵渎英雄就是亵渎历史、亵渎自己民族的信仰,亵渎自己民族的灵魂。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