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的互补,美的共灭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确如此,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无论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文学作品成功。作者敢于如实描写,书中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确如此,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无论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文学作品成功。作者敢于如实描写,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几乎不再是用一句“一言以蔽之”就能概括的,善恶必书,瑕瑜互见。对同一个阶级,同一个阶层的人物,作者赋予其不同的社会的社会属性,这标志着曹雪芹对人物的表现已进入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以薛宝钗和林黛玉为例。
薛宝钗、林黛玉是贾宝玉爱情生活中的主要人物,整个《红楼梦》也就是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上,作者表现出来的是美的互补与美的共灭的审美原则。
从外貌上看,薛宝钗鲜艳妩媚,容貌丰美,呈现出健康美;林黛玉则生得袅娜,似弱柳扶风,呈现出一种娇柔美。在气质上,林黛玉才高气傲,不入世俗,颇具诗人气质;薛宝钗则显得宽厚豁达,知识渊博,更兼学者风度。林黛玉像芙蓉,“风露清愁”;薛宝钗似牡丹,“艳压群芳”。她们两个人的诗才在众姐妹中更是出类拔萃,元春说过:“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黛玉的《咏菊》诗独占鳌头,宝钗的《咏螃蟹》堪称绝唱。无怪乎有诗叹曰:薛林雅调,堪称双绝。作者殊才,难分高下。
作为贵族少女,在她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少女童真未泯的本质,薛宝钗的扑蝶,林黛玉的葬花。但是,由于个人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她们在性格上的巨大差异。
先看薛宝钗,她出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大皇商家里,自小受到了正规的全面的封建礼教的培养,上自国典朝章,下到雕虫小技,琴棋书画,吟诗作画,无所不通,亦“杂学旁收”,“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但是她自己却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妇道,她曾对史湘云说作诗“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事。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而薛宝钗所认为的“有益的书”不是林黛玉所喜爱的《牡丹亭》《西厢记》,而是指《女论语》之类的封建正统思想的书籍。林黛玉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句子,于是她立即将心比心地对黛玉说:“你我只该作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香菱要学诗,请湘云谈诗,她又说:“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本分。”
薛宝钗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自觉地合乎封建妇道的标准,她时时以封建道德来要求自己,不失时机地规劝别人。贾宝玉开始对她还颇有好感,但薛宝钗常常劝他立身扬名,使得宝玉对她越来越反感:“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不可否认,宝钗可以称得上是封建正统教育铸造出的一个完美的典范——恪守封建道德对女子的严格规范而不陷于迂腐,谙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显得随分从时,因此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的交口称赞。她以礼抑情,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为委曲求全和矫柔造作,薛宝钗最大的缺点是冷漠无情,可以说她是全书中最缺乏情感的人物,而这个缺点恰恰是曹雪芹极不赞赏又是不可回避的。
金钏投井后,连王夫人、袭人都禁不住流泪,只有她认为“不为可惜”,说什么“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量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尤三姐死后,呆霸王薛蟠眼里“尚有泪痕”,而薛宝钗却认为这是“前生命定”,并不在意,并提醒家人及时酬谢那些贩货的伙计,“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宝钗在追求“金玉良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冷静”,她的心事早被哥哥薛蟠看出来了,而她却被“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表现得十分贞静贤淑。
宝钗的人生价值观是典型的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装愚守拙,以退为进,因此一帆风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终实现了“金玉良缘”的美梦,但是遗憾的是她并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宝玉最后出家为僧,艳冠群芳的宝姐姐只落得个凄孤寡居的结局,成为她所恪守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可叹停机德,这种结局不可谓不是悲剧性的结局。
如果说宝钗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卫道士的话,那么林黛玉可以说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了。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天真纯洁,但是命运多舛,自小便失去了双亲,又没有别的亲人,只得寄养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在这样一个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冷酷的环境中,她时时感到寄人篱下的辛酸、现实的冷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一首《葬花吟》,正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所作的“似谶成真”的自悼曲。也正是如此,她在贾府中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形成了多愁善感,疑虑忧郁的心理个性,她曾与宝钗感叹自己的身世:“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在林黛玉的身上,最有价值的是她的思想中处处闪烁着个性解放的光芒,这又集中体现在她的爱情观和人生价值观上。
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个年轻女子,尤其是贵族千金小姐,是不能主动追求爱情的。而林黛玉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上,显得热烈而执著,她有自己的理想,渴望自由幸福,渴望美好的爱情生活,她的爱情世界是一个极其纯洁的世界。她和贾宝玉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中相知相爱,而这种爱情已不再是《红楼梦》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而是追求性情相投、思想一致,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契合的爱情。贾宝玉爱林黛玉就是因为林妹妹支持他的反封建的思想和行为,从不讲什么“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
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作斗争,她敢于抗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她熟记被视为淫词的《西厢记》《牡丹亭》里的唱词。在《五美吟》中,她钦佩红拂女有巨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红袖一笼统,如进冰窟窿
下一篇:荒唐人办荒唐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