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与《止战疏》

《出师表》与《止战疏》

驱剿杂文2025-03-25 17:24:16
近日,西安市委党校65岁的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写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议信,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这件事引起了各种层面朋友的很多意见和建议,作为喜欢中国文学的我,也希望发表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从国人心目中的熟悉程度上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何许人也?恐怕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华歆何许人也?知道的人恐怕就很少了。我们熟悉历史人物,最先的途径,主要还是念书或看的各种课外读物,在中学阶段,包括现在的黄金一代,我想,看人物传记的还是不多吧?就算看,多数也是看的所谓世界名著,看这类古籍的还是比较少的。
我第一次知道这两个人物,是在念小学时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知道的。当时,在我——一个小小少年的心中,诸葛亮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简直就是一个伟人,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神仙,他可以以一人之力与整个强大的魏国抗衡而不落下风,只不过因为他的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掩盖了他的所有缺点和不足。而华歆呢?一个“江东名士”,却干出了“带剑逼宫”“鸠杀皇后、皇子”的小人。
其次,我们再从后世名流对二人的评价来分析:历朝历代的名流对诸葛亮都不吝赞美之词,其中就有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然,这里面有诗人自己抱负未得到伸展的牢骚,但总体的评价是相当的高,而华子渔呢?至少我现在还不知道。
中学生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得到知识的渠道也与成年人相去甚远,不要以成年人的是非观来束缚年轻人。去年,我读了陈寿的“三国志”,知道了小说与历史记载的差别,也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在国人心目中为什么远远强过华歆,这和鲁迅先生在国人的眼中强过梁实秋先生一样。
其实,史书记载,华歆和诸葛亮一样,都是值得我们敬仰的人物。作为一个政权的丞相,他们都很朴实,并且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一点我们是没有资格去对他们说三道四的。他们的区别,主要就在于立场不同,也就是各为其主。《止战疏》也好,《出师表》也罢,都是在向自己效忠的君主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君主能够采纳自己的政治主见。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出师表》表达了一种悲壮的气势,一种亮剑精神,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要提倡的吗?而《止战疏》表达的也不是不战,而是时机未到。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岂能真的就三分天下?再说,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出师表》也远比《止战疏》要丰富得多,体现了一个老臣的心。
所以,从综合来看,我认为不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语文课本,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但是,可以在后面注明,学生课余可以看看《止战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