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众生皆有法
如果你问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那是一种“相”。万物都有自己的相,相从心而生存留于外物形势,它是我们通过各种器官感受外界的媒介,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人,
如果你问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那是一种“相”。万物都有自己的相,相从心而生存留于外物形势,它是我们通过各种器官感受外界的媒介,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因为相才有了它们特定的含义。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你的面前出现了一棵雄伟壮观的百年老树,枝杈延展过你的头顶,遮住了你上方毒辣辣的太阳。树叶是什么颜色的,请你在心底默默的问自己,如果你的答案是树叶是绿色的,那么这就是你意识中树叶的相,绿色代表你对树叶的认知。可树叶真的是绿色的吗?我想那也不尽然,抬起头,遮住你视线的树叶,它就无法呈现绿色的相,绿色只是我们对于树叶的一种感觉,如果没有光,也就没有绿色的树叶,树叶也就没有绿色的相。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花总是娇艳华美的,小草总是渺小软弱的,狮子,老虎都是庞大凶猛的野兽,这就是这些事物给我们的如思维定势一样的物相,我们喜欢美丽纯善的外表,厌恶肮脏丑陋的生物,可美与丑,善与恶却又是相对而论的,我们讨厌老鼠,因为它是破坏家具,偷吃粮食的能手,可飞翔的雄鹰却将他看做美味佳肴,我们喜欢忠诚乖顺的小狗,可猫科动物却喜欢和狗打架,他们是永远不能和平共处的两种生物。这样看来,事物本身并没有好坏善恶,美丑长短之分,它们是由我们的心所决定的,是因为我们的不同而让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界定,这就是“万物相”得由来,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共同看着一个事物的同时,却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
那么事物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实相无相”,因为你一旦想去追求一个形象,就必然会去用我们已经有的观念和认识去描述和认知它.然而这些已有的经验本来就不是真实的,所以这样的形象就又落在"以幻描幻"的圈子里了。如梦幻泡影虚无缥缈。
世界本来就是我们在心中描绘的梦幻国度,实相也只是内心的妄想。但,即使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认知的虚像中,我们依然对它们赋予了喜怒哀乐的情绪,它们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真实,生动的记忆,我们能触摸的到,能闻的到,听的到,也能看的到,它们包围在我们的四周,无处不在,我们无法脱离它们,去伪存真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无法摆脱红尘与欲望,在我们的眼中,美女和僵尸才有了本质的区别,“实相无相”无法真正提点我们的生活,表象太过繁复,真实的无可表述的“无相”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凡胎肉眼就无法一眼望穿。
人的真挚存在于内心,我们不能依靠表面去论断真理,不能用外貌衡量好坏,这才是做人的道理,《金刚波若波罗密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真实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众生的法相,去倾听天地的声音,去感受万物的佛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通传奇jjj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